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品牌?是大家都知道的品牌就是有价值的品牌吗?那么如果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人购买,这样的品牌有价值吗?
答案是否定的,市面上这样的产品太多了,咋咋呼呼的宣传,而销量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误区:认为产品销量的转化都是实时的,认为当天投放广告当天就会有效果,打造品牌也是这样。但是,这种思维并不能说是错误,因为某些特定行业的效果广告确实是这样的,例如手游、黑五类产品等等。但是效果广告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打造出品牌。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品牌打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知名度、认知度和忠诚度,这三个阶段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阶段:知名度
知名度指有多少人看过我们的品牌。
这就是产品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推广了。我们做明星种草,灯箱广告,信息流广告,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品牌。
那些有投资人出资的企业,在公司不盈利的时候,疯狂地砸广告,意图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来打造品牌。如果公司预算充足,可以通过阶段性广告带来一些效果。如果公司预算不足,只能做一两个广告,还妄想能做出一个品牌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就拿明星推荐来说,在开始推广时,一开始投放了几十个广告,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后来又陆续投放几十个,达到一百多个的时候,销量逐渐提升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像是我们在推我们的课程一样,《增长新引擎》课程上线,肯定是要努力推,才能掀起一波销量。立马公众号营销,朋友圈广告之类的,然而却并没有带来什么真正的流量。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的定位是错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是偶尔的发一发朋友圈广告,让我惊讶的是,每次总会有少量的浏览量提升,并且每次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来咨询这个课程,这种反复刷存在感带来的流量远远超过第一波。
第一次看到广告就点击操作下单的那种用户,有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人性格豪爽。看到就有买的可能性,但是这类人有很多吗?
真的不多。大多数人的购买习惯是,需要反复调查,试图弄清楚是否购买。买之前也有人专门让我去查课程目录,判断是否有必要买。每个人的决心和计划都不一样。
但是很多大佬误以为所有用户都是前者,看到就买,不买就不是我们目标用户。这样的思维方式,广告和品牌化的难度一下子就加大了。真的是捡芝麻丢西瓜。
第二阶段:认知度
为什么继续刷屏后销量远远大于第一波?
就是因为通过刷屏,产品对用户的知名度逐渐变成了认知度。
认知度指的是用户对产品的理解,不同于知名度。知名度只有用户听说过你,而认知度是指用户不仅听说过你,而且清楚地知道你的产品有什么特点,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继续以我卖课为例,我们第一次推广这节课程的时候,有几个人下单买,其他人更多的是四处看看。他们在看什么?如果我要买,这节课值这个价钱吗?
因此,对上述案例我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一个品牌的诞生,肯定不是一次性曝光带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刷屏,进入用户头脑,才有机会做一个品牌。
第三阶段:忠诚度
总会有一种现象:我只喝伊利的牛奶,只吃康师傅的泡面,只穿耐克的鞋子等等。这是为什么?
这是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忠诚度一旦达到,品牌就出来了。获得用户对自己产品的忠诚度是每个老板的夙愿,我们都希望用户对自己的产品一天到晚都是忠实的。那我们就要去想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呢?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个,就不要梦想品牌忠诚,因为忠诚是相互的。
要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就要和用户建立联系。现在私域流量是一个很好的玩法,商家和用户之间可以搭建顺畅的沟通。不像以前卖产品,用户想反馈,连门都找不到。现在有些商家甚至在产品上市前就将产品给到用户去做测评了。这样做生意的老板都是比较聪明的,别人都是有知名度和认可度才有忠诚度,然而他们一上来就开始搞忠诚度,这样的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无敌了。
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品牌建立的三个阶段的需求和体验。千万不要以为曝光后就有品牌了。记住,在同一个群体面前,持续的曝光,再加上产品本身的高质量,最终才能构成一个品牌。
正是因为很多人对品牌建设有了误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持续曝光,没有跟上产品质量,没有位用户着想等。所以98%的企业无法打造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品牌的时候,那就离我们躺着数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暂无信息深圳市炎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9年 xyz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9120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