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行业新闻 > 陈东升:一批万亿级产业将消失;张勇:海底捞的业绩掩盖了矛盾;阎焱:造车新势力倒闭潮不远了

陈东升:一批万亿级产业将消失;张勇:海底捞的业绩掩盖了矛盾;阎焱:造车新势力倒闭潮不远了

2021/6/22 0:00:00

6位企业家从不同维度对商业世界的洞察。其中,你能看到陈东升对“大变局”的思考:随着全球化、气候变暖以及长寿时代的来临,全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陈东升认为一批万亿级旧产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新产业正在诞生。你能看到海底捞张勇的坦诚:他说网络上对海底捞制度的赞美是不对的,海底捞被神化了,业绩掩盖了问题和矛盾。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他对海底捞的业绩持续增长不抱有希望,因为没有任何公司可以实现永远增长。你还能看到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阎焱对造车新势力的警示和对中国缺乏硬核创新的担忧。

陈东升:一批万亿级的旧产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片

摄影:史小兵

 
近日,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在公开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于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思考。对于影响当今世界的因素,他认为有三点:第一,全球化;第二,气候变暖;第三,长寿时代来临。他认为,“双碳”的本质,是对工业文明的一次彻底批判,是对工业文明以来我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一批10万亿、100万亿的旧产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下是陈东升演讲精华摘编: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代表,是创新经济代表,也代表了高科技经济。跟企业家交朋友,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支持和培育年轻的创新创业者成长和进步,就是拥抱市场经济、拥抱未来。

 

当今,影响世界并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第一,全球化,这是第一大影响因素。全球化就是产品要素进行全球配置。要素全球配置,唯有一个要素不好流动、不能流动,就是劳动力。所以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要素配置的时候,会自然选择便宜和能够源源不断大规模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国家。

 

第二,气侯变暖。整个工业文明最底层结构就是化石能源。我们所有的财富、福祉、生活方式都是建立在烧煤、烧石油的基础上。我们用的是地球40亿年的储备,这个储备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双碳”的本质,是对工业文明的一次彻底批判,是对工业文明以来我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双碳”带来了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一批10万亿、100万亿的新产业在诞生,一批10万亿、100万亿的旧产业,就像当年的柯达胶片,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三,长寿时代即将来临。长寿时代来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人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加2到3岁,大概再过30年到50年,整个人类预期寿命会接近100岁,所以“百岁人生”即将来临。长寿时代百岁人生,人人带病长期生存,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我们定义人生的尺度拉长,它会改变很多结构,40岁还是年轻人,60岁是中年人,80岁才是老年人。

 

这三个大的变局,构成了人类社会真正的百年、千年之大变局,甚至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大变局。

 

 (来源:微信公众号“泰康保险集团”)

张勇:海底捞被神化了,业绩掩盖了矛盾
 

图片

摄影:史小兵

 
6月18日,海底捞创始人、董事长张勇在一次和投资人的交流里对公司业绩、制度管理、以及门店扩张等作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对海底捞的业绩持续增长并不抱希望,因为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企业和人一样有生命力,“今年好,不一定明年好;今年不好,不一定明年不好。”而作为管理者,洞察人性非常重要,因为任何数据都无法洞察人性。他还认为,大家神化了海底捞,海底捞的业绩掩盖了问题和矛盾。
 
以下是张勇发言摘编:
 

一、谈管理:任何数据都无法洞察人性

 

我总结管理的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化管理;二是流程化操作;三是跟踪式监督;四是数据化考核。

 

这几个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制度建设,会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海底捞从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过完全科学的制度,之前网络上炒作海底捞的制度厉害,其实是问题和矛盾被业绩掩盖了。而数据化管理的难在于,你要在很多指标中做好平衡,不能光强调某一指标。平衡是非常艰难的,我过去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将来也未必能够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领导要洞察人性,如果这点做不到,很难当好领导。但是对人性的洞察非常困难。领导力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任何的专业方法、数据,都不能洞察人性。比如消费者说海底捞不好吃,其实可能是嫌价格贵。我老婆说我回家晚,可能是我对她关心不够。如果我信我老婆的话,每天都在家待着,我相信我老婆会更讨厌我。

 

二、谈经营: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餐饮行业是传统行业,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餐饮企业开两家店赚钱,开三家店可能就赔钱。

 

企业是组织,和人一样有生命力。今年好,不一定明年好;今年不好,不一定明年不好。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

 

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对海底捞的业绩持续增长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大家神化海底捞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双手改变命运是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也是核心价值观。但凡我有点钱,我一定还会加工资。所以海底捞的财务和股东要做好准备。这是我的使命,是我的坚持,我相信会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有很大的野心,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我关注组织、供应链、新技术,如果三个方面能够落实下去,我们是可以改变餐饮行业成本结构的。

 

(来源:雪球“辰丁”)

阎焱:造车新势力倒闭潮不远了
 

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围绕科技创新、新造车势力、比特币等当下的热点议题谈了自己“直白”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几乎没有从0到1的原创硬核创新,新造车势力的倒闭潮不远了,比特币比黄金值钱……
 
以下是采访内容摘编:
 

资本催生出速食文化,这也是经济基本的规律。正是由于人们的贪婪,资本市场才有一只无形的手,自动协调人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如果长期利益的回报比短期利益更高的话,就会有一些有远见的基金自动去投那些长线的项目。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情况,是政府在调节。那一旦出现漏洞,是没有纠错的力量的。中国投资这么多,基金的泡沫总会有一天破灭,到时就会一地鸡毛。

 

产生创新最重要的,是需要市场的干预,而不是人为的行政的干预。创新有从0到1和从1到N。中国过去20年,从1到N的创新居多,从0到1的少,青蒿素算是一个。因为中国从地方政府到创业者,心态都是快餐文化,都希望赚快钱。比如一个市长或者书记,不知道哪天就被调走了,那做一个投资10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他会鼓励吗?中国过去20年互联网的成功,主要还是To C,比如腾讯、阿里、百度、小米、拼多多、美团等等。真正To B端,做原创性硬科技的企业很少。

 

袁隆平的发明应该算是原创的技术。他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我觉得袁老先生挺伟大的。我对他非常尊敬。他可能会给我们树立一个坐标,但是真正要改变人们的行为,还是要靠制度。制度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最重要的。

 

当年美国福特造车的时候,美国有200多家造车厂,最后变成了三个。当年计算机出来的时候,中国造计算机的公司也是几百家,现在就剩联想了。

 

现在很多企业蜂拥而上造车,有几个原因:第一,造电动车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第二,蔚来前年年底的时候,股价一块多,一年之内涨了五六十倍。这种超级造富运动,对很多人还是有吸引力的。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出行确实面临巨大的转变。它是两个革命混到了一起——内燃机车转型电动车,以及从人的驾驶转型到自动驾驶。

 

在人类历史上,两个大的革命潮流混到一块的时候,并不多见。自动驾驶面临着人工智能、固体雷达、传感器等技术的提高,以及5G网络速率的提快等等。很多人想赶上这趟车可以理解。但最后能活下来的大概就那么几家。所以造车运动会继续下去,但最终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死掉。我认为这一天不会太远,因为它需要大量投资。没有几百亿的投资,车造不出来。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新希望刘畅:一线有“神灵”
 

图片

摄影:史小兵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都不觉得我自己像一个企业家。我从小就在上工商管理课程,所以天然地就知道这个角色怎么演。”
 
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她有很多有别于老一辈企业家的认识,无论是对工作或是生活。对于“铁打的刘畅,流水的CEO”,她并不十分同意,认为“公司每个阶段的目标不同,所以需要调整不同的搭班子的人。”她也表示,年轻化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
 
以下为刘畅接受采访内容摘编:
 

过去这十年传统企业太不容易了,它其实是个整体的产业升级。如何吻合到新的时代里、真正抓住社会的大机遇,我们自己总结出了一个五新的理念: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和新责任。

 

整个团队的年轻化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强调的,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我的新班子,跟父辈一代比,知识结构不一样,对新的商业模式的理解不一样,学习的多维度也不一样。企业一定要赚钱,每个人必须要有学习能力。

 

我认为,一线有“神灵”。我一个月基本上都是在路上,因为生产都发生在一线,管理者如果天天坐办公室,不管学历多高,你连生意是怎么发生的都不知道,因为这个链条特别长,要去看中间环节发生了什么,物流环节发生了什么,到处都在变化,必须随时观察,我不能坐在一个地方等着别人来喂我。

 

刚进入新希望的时候,我很担心自己的能力就变成了这个公司的天花板,因为自己只能看到这个世界的一个切面,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但不管是什么角色,在公司里面一定要有价值创造,第二个一定要能打胜仗。

 

(来源:《财约你》)

BOSS直聘赵鹏:平台的本质是平衡
 

图片

来源:视频截图

 
6月11日,BOSS直聘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百亿美元。在上市次日的媒体采访里,创始人兼CEO赵鹏谈到了对于平台、创业、推荐技术等方面的思考。他认为,对于平台来说,平衡是本质。只有生态环境的搭建方有所倾斜,才能还原平衡。谈到创业,他认为作为技术企业,如果去追求护城河,会陷入窘境。而创业公司要把融资当成第一重要的常态工作去做。
 
以下是赵鹏接受采访内容摘编:
 

一、谈平台:本质是平衡

 

在招聘平台链接的B端企业主和C端应聘者之间,一定倾向于C。首先,我有一个固有认知,求职者求职决策水平的机会小于招聘者。招聘者总是需要招人,而求职者并不总找工作。双方通过实际经验建立和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这件事存在天然不平等。

 

其次,再小的组织,也比个人有力量;再厉害的人才签劳动合同,都写着“乙方”。这又是天然不平等。而求职招聘双边,是一个生活中的生态环境,只有生态环境的搭建方有所倾斜,才能还原起平衡。

 

最后从生意角度说,有了C才有B。招聘者为什么来?因为你这里有足够质量、数量和活跃的求职者,且你的推荐引擎大体能让他看到想看的人。

 

招聘平台的本质是平衡,并没有上帝之手。平台天然要服务更多人。对于Ecosystem(生态系统),物种繁茂、食物链上每一层种类越多、组成越多样,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二、谈创业:要把融资当做第一重要的常态工作

 

壁垒或者护城河,解读一下就是“你睡着人家也很难挑战你”。我们作为技术企业,如果去追求护城河,会陷入窘境。在护城河内,只有我们的人热爱这个护城河和壁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热爱。这样的话,不管再大的企业组织,都自碍于这个时代了。另外,企业中不应该有绝对权力,一定要依靠绝对权力之外的能力组织生产、形成共识,也就是要彻底培养和提高人的共情和换位思考能力。简而言之: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还有一点,除非是一个现金流非常好、很快(收益)为正的生意,否则创业公司要把融资当成第一重要的常态工作去做,要融个不停。千万不要BP(业务伙伴)说这个钱能花18个月,自己也就这么认为。到最后越没钱的时候,越没人投你。

 

三、谈技术路线:移动时代一定是推荐而不是搜索

 

对于我们这样的招聘平台,我认为推荐方式是目前唯一可选、管用的技术路线。用推荐开始很惨,因为没有数据积累,人也少,很慢、很痛苦,但只要坚持技术路线,进步可见。关于内容分发是以搜索为主还是以推荐为主的技术选型,我认为不仅是今日头条。2014年美团基于高速移动化后,商品分发绝不是基于PC瀑布流,也绝不是基于搜索框,一定是基于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的推荐。我坚信推荐技术绝不是谁的发明创造,是大家共同意识到,推荐严格地和移动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作为Ecosystem,明明知道99%的机构就想要1%的卧龙凤雏,99%的人惦记去那1%的机构上班。而我们不做匹配,匹配就得有所取舍,我们做推荐,就像自助餐有什么吃什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腾讯科技”)

 
图片
一加手机刘作虎:把简约做到极致,所有人都会喜欢
 

图片

摄影:占有兵

 
随着创始人刘作虎回归OPPO,一加手机与OPPO团队也正式宣布合并,未来一加将成为OPPO旗下独立运营的品牌。
 
作为手机行业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自2013年创立以来,一加定位高端机在海外“过关斩将”获得认可,一度跻身美国高端市场份额Top5。对于一加手机的成功,刘作虎在近日的一场论坛对话中做了阐释:专注产品、找到审美共性、守住平常心。
 
以下为刘作虎发言内容摘编:
 

1、去搞定最专业的用户

 

当你面对的用户是最难搞的、要求最高的一群极客时,不用刻意去维护,就以一种很开放、虚心的态度去听取大家的意见,实实在在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群人就会喜欢你的产品,反过来也会给你提更多的问题(建议),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经受最挑剔的用户的考验,而不是去琢磨怎么找缝隙、切局部。因为产品真的做好了,很容易向下兼容,被整个市场真正认同。我们60%的销售都是通过用户的推荐,基本就是口碑相传,当你真的产品好的时候,用户自己会去传播。

 

2、品牌出海要找共性

 

我认为中国品牌出海最大的门槛是价值观和文化。但是你说难也不难,我一直讲,做企业也好做产品也好,要提取共性,一加手机从一开始就要做全球市场,所以我都是看共性,虽然大家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但一个简约的、大家认可的东西做到了极致,全球人都会喜欢。全世界对“高端”和“好”的感受都是差不多的,如果你做到了极致、简约,也就没什么“文化之墙”的门槛。

 

从某一种角度讲,做高端就是把对简约的追求做到极致,但这是最难的。所以,做产品要看价值感、看质感、看线条简约,这些东西要做好非常不容易,但这些共性大家都喜欢。所以,科技产品要做到90分,工程师必须对审美有追求。怎么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审美上的好产品呢?我觉得如果半年之后,你拿到手上依然觉得很漂亮,很可能这个感觉就对了。

 

另外,产品的审美是一个文化的东西,很难通过流程之类的去传承,它是一种基因。

 

3、本分就是平常心,就是回归理性

 

本分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你把很多事物的本质看穿了之后你才会有。做企业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做企业最大的收获不在财富,而是修行的收获。平常心就是回到理性去看事情,要抛开情绪或情感方面的东西。


END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暂无信息

关注公众号

你可能喜欢

深圳市炎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9年 xyz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9120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