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能力提升 > 我们究竟该怎样经营家庭?

我们究竟该怎样经营家庭?

2021/7/2 0:00:00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说:“没有什么理想的家庭。如果这个家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01

发刊词:一个心理学家的家庭攻略

 

欢迎来到《家庭关系》。你好,我是陈海贤。

 

这一门课,我想带你了解家庭。

 

我是一个心理学家,也是一个家庭治疗师。每周,我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听他们讲家庭里的最隐秘的伤痛,跟他们一起梳理问题背后的情感脉络,努力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我听到一个妈妈说:

 

“你把所有家庭的事务都丢给我,就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你总说忙,有时候我实在搞不定,给你打电话,你说现在不方便,等会回我,却总是忘了回。以前我还会傻傻地等你回电话,但现在不会了。我学会了用冷冷的眼神看你。学会了在难过的时候跟自己说:别矫情了,没有你我也能活。实在委屈了,我会一个人偷偷哭。有一天孩子看见了,问我妈妈怎么了?我擦干眼泪说没什么。我不想在他面前哭,更不想在你面前哭。”

 

我听到一个爸爸说:


“那天我回家,你冷冷地看我一眼,没有说话。我想去摸小孩子的脸,你说:“你还没洗手呢,别摸!”去隔壁找大孩子,你说:“他在做作业,别打扰。”我没地方去,只好去厨房看阿姨炒菜。你却说:“阿姨在好好做饭,你去看她干嘛?”就好像,在这个家里我很多余,做什么都不对。我在外面拼死拼活为家付出,回到家却是这种待遇,我为什么,值得吗?”

 

我听一个儿子说:

 

“我看到了妈妈难过,我想去安慰,可是不知道怎么安慰。看到爸爸回家,想跟他说话,却担心妈妈生气。我怕他们吵架,更怕他们不说话,他们一不说话,家里就像要爆炸了一样。我总是担心他们会分开。也许我学习好了,他们就会好了吧?我坐下来学习,却看不进去书,满脑子想的,还是他们的事。”

 

一个用不报希望来应对失望的妈妈,一个辛苦付出却无家可归的爸爸,一个操心父母到忘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在咨询室里,我会鼓励家庭谈各自的心事。我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盾怎么变成了刺伤对方的剑,彼此互动的方式又怎么打成了关系的结。当他们终于重新找回了彼此,我会替他们高兴,当他们深陷其中,我也会想,如果早一点知道家庭的经营之道,也许很多事都会不一样。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家一样,让我们魂牵梦绕。它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宿。

 

它是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奋斗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想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可是有时候,家也会伤人。如果经营不好,家里的每个人都会痛苦。

 

就像那个爸爸说:我为家这么辛苦付出,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他不知道,家庭不只是需要付出,而且还需要对的付出。家庭遵循的不是“对错”“多少”的逻辑,而是“感情”的逻辑。什么是感情的逻辑呢?我的心思你能看见,我的需要你能回应。需求和回应之间,藏着我们最深的情感联系。看不见的委屈会变成怨恨。看得见的委屈,则会生出慈悲。可是有时候,你的委屈变成了对他的控诉,他的反抗,又变成了对你的控制,家里的情感就会打结。

 

我曾经和很多家庭一起,去经历他们面对的困难,在艰难的挣扎中寻找解决之道。我能听懂他们话语背后的弦外之音,了解人际互动里最敏感纤细的神经,知道怎么从细节处,去探索家庭背后的结构,推动他们改变。

 

02

 

现在,我想把这些关于家庭的经验,带给你听。

 

这门课要怎么讲呢?

 

首先,我会带你了解一些看待家庭的心理学视角。在这些视角下,你会了解:

 

家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又相互牵制?又爱又怨的关系怎么来,又怎么解?家庭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每个人都在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家庭的关系?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你就能建立起关于家庭的知识框架,更好地迎接家庭中的挑战。

 

装备好了这个工具箱,我们就来一头扎进真实的家庭。接下来的每一讲,我都会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举几个例子:

 

婆媳关系为什么处不好呢?是因为不够亲近吗?其实,跟伴侣的原生家庭相处,最现实的不是“成为一家人”,而是要有一种“维护重要客户”的精神;

 

孩子出生以后,为什么感觉夫妻感情变了?是因为有了更多琐事吗?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原本的夫妻共同体受到了冲击;

 

孩子青春期为什么会“叛逆”呢?是因为跟父母疏远吗?其实,“叛逆”恰恰可能是感情太亲近造成的。

……

 

从夫妻建立新家庭,家庭规则的建立,再到孩子出生、成长、离家,我们讨论的问题会贯穿每一个家庭发展的阶段。每一个问题,都来自真实的生活。每一个问题,我都会陪伴你一起去面对。

 

03

 

当然,我想要教给你的,远不止这些具体问题的解法。我最希望你学到的,是如何培养一种对家庭全新的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庭,免不了会把一个好家庭理想化。总是有来访者问我:“陈老师,是不是别的家庭都很美满,只有我的家庭有这么多问题?”我说:“当然不是啊。”

 

从来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两面:一面是资源,一面是问题。一面是支持,一面是限制。一面是温暖,另一面则是伤害。

 

所以,我也不会教你去追求什么理想化的家庭模式,相反,我还想让你放下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希望你学到的,是看到和扩大家庭的资源,和家人一起携手处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加彼此的支持,而减少对彼此的限制。让家有更多的温暖,来治愈彼此的伤害。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说:“没有什么理想的家庭。如果这个家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来源:陈海贤

暂无信息

关注公众号

你可能喜欢

深圳市炎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9年 xyz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9120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