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在早几年非常有用,例如什么祖传秘方,什么一招制敌的特殊技巧等等。
但是,这句话放到现在,那些所谓的一招鲜已经不好使了。商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已经变得透明化,信息化。而且,套路,往往成为自己挖的深坑,你的成功有多大,往往就意味着你的坑有多深。
下文将列举出一些挖坑的方式。
一、横向上:不同的场景都用相同的套路解决。
首先的一种类型是:不管自己所涉及几个行业,所处几个地域,所用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就像是一桌酒席一样,如果整桌菜都是用醋溜的方式制作的,那结果可想而知。这不是说醋溜白菜不够好吃,而是如果其他的菜也都拿来用醋溜的方法制作一下,那肯定是大倒胃口。
利用这个例子来反观一下我们的公司,如果是跨界多个类别,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个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尝试使用一种方法来处理不同类别中的不同区域,那么反弹的几率将大大提高。例如,Uber进入中国后,尚未在我国设立首席执行官。它由总部远程指挥,并按照美国的常规而不是本地化进行操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Uber与滴滴的这场仗还没有打就已经败了。
其次是:涉足行业不同,套路不同,但是套路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
有些公司会说我选择了不同的套路玩法,并没有刻板的只用一种思路。但实际上,我们消除那些复杂的表面和细节的差异。从更深层次上讲,它仍然是逻辑套路。
一些公司在同一行业领域中既选择直销和渠道营销,又选择电子商务和离线销售。我们看其中的的运营方法和思路,它们都源自于同一个套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在表面上把营销搞来搞去,但实质上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因了。
最后一种是:套路、逻辑均不同,但是深层次上的观念是一样的
尽管实际上我们看到该公司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地区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运营,但始终会感觉到总是在另一侧悬挂着一根线,然后所有线都被一只隐形的大手牢牢握住,导致公司跳不高也跑不远,原本美好的期望,最终却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就是在深层次的观念上出了问题,然而有些企业仍然不自知,并且仍在不断通过改变技巧以求与众不同,但他们依旧无法突破临界点。有些人知道自己有处境后,但是他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只能作茧自缚。
二、纵向上:不同阶段用同一种套路操作
首先的第一种是:企业已经从十个人发展到一千个人了,套路却一直没变
实际上,这个是最糟糕的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依靠机会主义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公司而言。最初,他们看到了社会需求和机遇的好处以及政策的支持,并且依赖政策所带来的效益。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方式发展下去,仍然靠着“等靠要”,仍然没有重视自我修炼内功。那么,当政策取消或者行业饱和时,也就是企业衰败的时候。
在哪个阶段走哪条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性,就像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十岁的小孩子在街上跑来跑去的脚下没根,二十岁的年轻人走起路来虎虎生威 却缺少稳重,三四十岁的壮年之人,走路的架势又是别具一格了。这就是不同的套路,如果每个人都像一个十岁的孩子一样脚底没根的话,那就永远长不大了,就是 一个套路走到老了。
其次是:以为的套路不一样是创新其实是改良
实际上,具有这种行为套路的公司还是特别追求积极上进的,可是在所有的套路方法都折腾了一遍之后才发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最后也只是在进行改良,而不是改革。更不是创新。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企业将引进不同的人才,会积极的改善布局结构,重构研发,营销,销售和服务方法,从积极的与时俱进,但是最终的效果就是天差地别了。
究其原因,就是这类企业太过于自信,自己一路以来遗留的能量遗产太大了,引进的人才被边缘化了,新的布局结构是对原始结构的修复。在各种方法的调整过程中,有些东西无法移动,必须保存。这就会导致一切的努力都将白费,习惯改良的公司永远不会选择最大的桃子。甚至到最后会走到走火入魔,万劫不复的地步。
最后一种:套路和逻辑不同,但是格局仍然没变
这是最让人悲观的情景。观念突破不了还可以挣扎,但是格局是很难突破的,因为格局框就定在那里,会让你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这时候周围人善意提醒和积极求变都会被认为是危害到自己的利益。
所以,我们会注意到,古今中外,那些观念层面上受限的人或者组织,很多还会挣扎着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玩法。但格局困死在那里的人们,是敲不开脑瓜推不动脚步的,套路一用可能十年,逻辑一用可能二十年,不会变的。但奇葩现象是,忽然有一天,脑洞大开,直接就是跨越式变化,从只会写拼音字母直接跨越到写文章,从刚刚会走路直接跨越到骑自行车去了,还瞻前顾后,还梦想着小投入大产出甚至不投入大产出,梦想着一本万利,可脑子还扔在原来的地儿,眼睛还丢在原来的地儿,格局跟不上趟,强拉硬扯,也不管用的。
暂无信息深圳市炎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9年 xyz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9120854号-1